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法兰西王国有这样一位姑娘,她出身于农民阶层,不识字,不习武,却在仅有的19年的生命中,挽救了多难之中的法兰西王国,成为法国人民的精神支柱,被称为天主教圣女。她的故事流至今还流传于世界各个角落,她的塑像也时时接受着全世界人民的瞻仰。她就是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

贞德原名Jeanne dArc, 1412年1月6日出生在当时法国香槟阿登区和洛林区交界处的Domrémy村里的一位农场主家中。她的父亲同时在村里担任着负责税金收集和管理看村庄的官职。原本她就是一位普通的姑娘。那时她的家乡还是忠于法兰西王国的独立区域,而周围其他地区都属于勃艮第伯爵封地,自幼起她就和其他村民一样备受战争的侵扰,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整日虔诚地祈祷。直到她13岁那年,第一次见到神迹之后,她传奇的一生拉开了序幕。她据称遇见了大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

那个时候处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由于阿金库尔战役的失败,法国被迫签订了《特鲁瓦条约》,由于兰斯当时处在勃艮第人掌控之下,查理六世的太子(后来的查理七世)不能前往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不仅他的国王身份存在争议,而且只能以王储的身份摄政。对于一个一分为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法兰西王国来说,急需一位精神领袖和救世主出现。

带着上主启示的16岁的贞德带着自己笃定的信仰屡挫阻挠,终于以对鲱鱼战役的神准预测说服了查理七世,并取得王室军队的领导权,并参与了由查理王储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亲自筹措资金发起的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传说查理王储是与贞德经历了长达数小时后的密谈后做出的决定。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很可能已经试过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然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虽然密谈的内容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在会谈结束后,查理王储一个羸弱不堪、优柔寡断、自私自利的男人连同那个一蹶不振的法兰西都变得重新焕发新生。

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29日到达奥尔良战场后,她显示出惊人的指挥才能和胆识。她的战友阿朗松公爵说到:“除了战斗以外,贞德年轻又单纯,但是在战斗指挥上,她是最富有技巧的。所有人都被她指挥上的谨慎和明智所惊异,包括一些最优秀的,有二三十年军事经验的指挥官们;特别是在火炮的安置上,她简直是超凡的。”迪努瓦伯爵说道:“她是个具有天赋以及能将火炮微妙的放在战场要地的第六感之人。所以她并非一个疏于兵事之流,虽然一些战役赢得很蹊跷。然,她亦是不可否认的精神领袖。” 奥尔良战役迅速取胜后,在贞德的指挥下乘胜追击,随即在雅尔若战役(Jargeau)、默恩战役(Meung)、博让西战役(Beaugency)、帕提战役(Patay)中大获全胜。

一系列的胜利后,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自己都认为法军的下一个目标是首都巴黎,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贞德选择了法国历代国王加冕地——兰斯。要知道兰斯的距离是贞德到巴黎的两倍还多,而且深入敌人腹部。军队在前往兰斯的途中,无数听闻“奥尔良少女”( la Pucelle dOrléans )的人加入了军队。在围攻《特鲁瓦条约》的签订地特鲁瓦四天后,贞德军未流一滴血进入了特鲁瓦,7月16日兰斯打开了城门投降。

在贞德的坚持下,就在法军占领兰斯的第二天,加冕礼就在尚未竣工的兰斯大教堂中盛大举行。虽然英法鏖战正酣,但是国王加冕礼还是依照传统一丝不苟地举行。1429年7月17日清晨,大教堂迎来的首位贵宾不是国王,而是圣雷米修道院院长,他带来了国王加冕不可或缺的物品——圣油瓶。圣油瓶被认为是上帝所赐之物,里面盛放的圣油非王者不可使用。它平时被保存在圣雷米主教的遗骨盒中,由圣雷米修道院负责保管。接下来,大教堂迎来了以法军大元帅布列塔尼公爵阿瑟三世为首的六位世俗大贵族,他们手奉王家礼器,恭敬地站在祭坛周围。大教堂最后迎来了查理王储一行。王储于7月16日下榻于教堂旁边的主教宫(现塔乌宫),加冕当天他和负责接驾的拉昂大主教和桑斯大主教进入兰斯大教堂。传统上,迎接国王的重任本应由拉昂大主教和博汶大主教承担,但是此时的博汶大主教是亲英派的皮埃尔·科雄,他拒绝出席查理七世的加冕礼,因此暂由桑斯大主教代为行使迎接国王之职。

查理王储到达后被引导至大教堂的祭台前,身穿祭袍、肩披云幔的兰斯大主教一手持圣经,另一手持金光闪闪的十字架,要求查理宣誓在即位后必须履行国王的义务,包括保护天主教会的特权,在国内维持公正和和平,并将异端驱逐出法国等。查理王储将双手按在圣经上大声宣誓他将全力履行以上义务。这时,兰斯大主教转向教俗代表,询问他们是否同意查理加冕为王,代表们大声欢呼:“我们愿意他做我们的国王!”直到此时,大主教才取出圣油瓶中的圣油,分别涂抹在查理的双肩、前胸、后背和双手上,然后,布列塔尼公爵走上前来,亲手为王储披上礼袍,并将象征王权的礼器——权杖和公正之手转交给王储。接下来,王储跪在主祭坛前,大主教再将圣油涂抹于查理的头上。最后,主教将王冠高高举起,放在王储查理的头顶,至此礼毕。查理王储从此成为上帝认可的、真正的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

根据描述记载,“就在此时,贞德缓缓走到国王面前,轻轻跪下,抱住国王的双腿,喜悦的泪水浸满了她的双眼,她哽咽着告诉查理七世她的使命终于完成。”此次加冕礼结束了法国长达七年没有合法国王的状态,越来越多持观望态度甚至一度支持英国的法国贵族因此承认了查理七世的国王身份,他们纷纷加入查理七世的阵营,对英国展开反击。

在兰斯加冕为王后,查理七世曾想封贞德为贵族,但被贞德拒绝,她的请求也仅仅是免除自己家乡的赋税。也许是长远的考虑,也许是已经自我满足了,不管怎么样,从此刻开始查理七世态度大变,不再支持贞德。贞德主张进攻巴黎,而查理七世则考虑和勃艮第人和谈。

9月8号,贞德军队在进攻巴黎的战役中,遭到了自奥尔良战役之后的第一次惨败。1430年5月23日,贞德在一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虏并交给了英国人。

在兰斯加冕礼两年之后,19岁的贞德却被绑上火刑架了,被博韦大主教皮埃尔·科雄以异端的罪名处死,因此,贞德无缘得见她所热爱的法国在1453年的最终胜利。贞德虽然背负罪名死去,但她为法兰西王国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却未被泯灭。兰斯大教堂此次决定民族命运的加冕礼被看作法兰西国家的涅槃,从此贞德被赋予法兰西守护者的地位。五百年后,贞德被教宗追封为圣徒,史称圣女贞德。

当有些人对贞德的信仰存有疑惑,觉得这个来自农村的傻姑娘,仅仅只是靠运气和骗人的谎言来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应该了解到以下事实。在贞德被俘受审时,不怀好意的英国法官问了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Q

要知道在贞德出现之前,法军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不堪一击,不仅是法军自己,就是王室和法国平民都觉得毫无希望,在贞德加入法军后,法军完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如同贞德手持的旗帜上写的那句话一样“de par le Roi de Ciel”(天国之王师)。贞德把自己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融入了这只军队之中,融入了这个即将衰亡的国家之中,不管她用了什么手段,很明显贞德对于提升军队士气和维持军队纪律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在一年前,她甚至不懂得怎么骑马,也仅仅在牛背上练习过骑术; 她从没穿过铠甲,那套铠甲重达六十磅,一个矮小的女人穿在身上显然要比高大的男人更觉沉重。而那些与她并驾齐驱的男人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这些训练。她也从未学过兵法战术,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斗。但是她知道自己是一个战士。她的那个声音告诉她,她将领导男人们取得胜利。她对此深信不疑。

抛开天主教宗教因素,贞德的人格也是完全能够配上圣徒的称号。她爱戴穷人,经常施舍; 她关心爱惜士兵,不允许将领们说脏话,制定严格的军队纪律,要求士兵们进行忏悔,禁止招纳军妓,然而战争对人性造成的真实影响也令她震惊,她曾亲眼看见一个法国士兵捶打英国俘虏的头,任他倒在地上,鲜血直流,奄奄一息。她立即跳下马,托起俘虏的头,聆听他的遗言和临终忏悔,并呵斥士兵,不允许这种虐俘行为的再次发生。这些措施可以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行为,有着如此严格要求的军队,在那时候的中世纪中是不可想象的,身边的将领从最初的怀疑和不信任到最后无比为贞德的品行所感染,并坚信她是来拯救法国的,可以说,在贞德身上找不到任何污点。

也正因如此,圣女贞德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圣女贞德死后成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等著名作家都创作过关于圣女贞德的作品。而且以圣女贞德为题材的电影、戏剧、音乐持续发展到了今天。当然,圣女贞德对于历代政治人物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历代西方统治者都以圣女贞德的伟大事迹和形象进行宣传,以达到教育人民,巩固统治的目的,这其中就包括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拿破仑曾经就高度评价圣女贞德是“法国的救世主”。

说查理七世没有尝试救援也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在贞德被俘虏后,1430年7月份,查理七世派出自己的外交使者参与了由宗教教会举办的两党会议,在会议上,法国使者强烈要求交还贞德,而英国使者利用了法律漏洞,认为“以天主和教会的名义,根据主教管辖区的司法权,贞德是在博汶主教的管辖区里被俘,理应交给博汶主教处理”,博汶主教自身亦是亲英派人士,导致查理七世的外交救援计划失败。查理七世也派遣大臣私通了卢森堡的约翰二世,约翰二世便是在马尼山战役里俘虏了贞德的将领。从布弗勒伊古堡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卢森堡的约翰二世已经准备将贞德交给查理七世,就连约翰二世的姑妈也不顾百病缠身跑去警告约翰二世“不要把贞德交给英国人”,但此时英国人与巴黎大学强势介入,威胁卢森堡公爵,约翰二世迫不得已将贞德交给了亲英派份子博汶主教。

另外还要考虑到此时的查理七世已经破产,此前他准备攻打圣彼得修院城时就因为发不起工资不得不解散了军队,而后让财务总监阿尔布雷率领他的王家军队协助贞德攻击圣彼得修院城。好不容易把修院城打下来了,下一步准备进军附近的拉夏里泰时又开始穷困到缺钱粮,查理七世与阿尔布雷写信恳求各城池出钱帮助他攻克拉夏里泰,结果也仅仅只得到了几门射石炮,就这几门射石炮还在作战时被英国人抢走了,导致查理七世无奈地下令让王军撤退。穷到如此地步的情况下,是否值得拼上一切、签署更多的欠债信来雇佣大军去攻打囚禁着贞德的鲁昂城?当时的英法两国甚至整个中世纪中后期有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现象,叫做“国王应靠自己活”,臣子们并不认为自己有义务要帮助查理七世解决债务,也不认为自己有义务必须听从他的指挥上战场送命,能维系查理七世与国家领土的链接便是金钱。君臣之间的忠贞观念非常淡薄,民族概念也还未成熟,我们不能指望为了救出一个俘虏、国王会特地召开三级会议搜刮各等级的财产去救人,事实上以前就有一位法国国王被俘虏,三级会议还拖沓地筹备资金不情不愿地用了好久才把他赎回来。对待国王尚且如此,贞德的遭遇也不想而知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