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狂潮》的北美票房非常高,虽然这部作品的质量有些争议,不过佩顿·里德的创作模式得到了认可。《THR》的影评人林克托表示,佩顿里德留在漫威的可能性很大,他想要执导《神奇四侠》,凯文费奇还会聘用他执导其他电影。林克托建议佩顿里德尝试《蜘蛛侠》,由于荷兰弟还要继续饰演彼得·帕克,《蜘蛛侠》的第四部系列已经纳入了漫威工作组的计划当中。《装甲战争》与《奇迹人》的导演有了眉目,然而《蜘蛛侠》续集的导演还没有确认。由于乔沃茨已经离开了MCU宇宙电影,林克托建议凯文费奇启用佩顿里德,因为他的整合能力很强,而且佩顿里德能够协调各方面的要求,他可以尝试《蜘蛛侠》。

关于《量子狂潮》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受众群体方面,林克托给出了见解:《蚁人》的受众范围缩小了。就拿迪士尼在北美地区的调查情况为例,《黄蜂女现身》的手中范围还能达到漫威粉丝们的百分之二十,《量子狂潮》在这方面的数据缩小到了百分之十六,而且《蚁人》的路人缘似乎也下滑了。在林克托看来,《蚁人》前两部系列的受众范围就不大。这部作品在轻松搞笑的同时,还有很多专业的知识点,所以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体集中在高学历的影迷。原本《蚁人》这种经典作品的受众范围集中一点没有问题,若是该片的受众范围不断缩小,林克托担心该片成为小众影片,知名度甚至有可能不如《银河护卫队》

熟悉漫威或者DC超级英雄系列的朋友们很清楚,在这种大型系列上面,各方人士都想要通过经典作品赚钱。此前林克托分析DC经典角色的时候,他就谈到《超人》很难拍摄续集的原因——华纳很难找到一位导演,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要求。在通常情况下。一部大型电影创作思路来源于两方面:电影制片厂的格局以及创作者的思维,如果两者统一还好说,就怕两者相互之间出现冲突,导演协调起来非常麻烦。马特·里夫斯就协调好了《新蝙》的各方标准,该片取得了优秀的票房之后,华纳迫不及待推出了续集的计划,据说这家老牌电影制片厂给出了更加保守的框架,而里夫斯的创作阵容思想新潮。

尤其是编剧汤姆林还是一位网络作家,这部电影的导演组估计还要产生变动,此类问题在DC影业的体现较为显著。实际上漫威也会碰到此类难题,对于《蜘蛛侠》这种档次的经典系列来说,赞助商的要求乃至观众们的选择,都需要导演来权衡。显然,林克托认为《蜘蛛侠》第四部系列的导演,并不需要创作能力很强、思维独特的导演,而是需要平衡能力出色的电影人,佩顿里德就能够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他也不会亏待编剧的想法。至少从《蚁人》的情况来看,迪士尼对这部作品的要求一部比一部复杂和离谱。

有些影迷们吐槽第三部系列的内容太多,庞大的效果仿佛让人看到了《星际迷航》或者《星球大战》。佩顿里德也有无奈的地方,毕竟《量子狂潮》打开了漫威第五阶段的计划,同时还要给《康之王朝》埋下伏笔,毕竟《复联》才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当然,编剧想要突出《蚁人》原本的发展基调,《量子狂潮》很有可能是该系列的收官之作。显然,创作阵容与迪士尼的要求不统一,到时候《蜘蛛侠》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佩顿里德林林总总把各方人士的想法都加进去了,林克托表示这就是他的本事,他应该尝试更加庞大的作品。由此可见,林克托建议佩顿里德尝试《蜘蛛侠》。

当然,佩顿里德还是没能解决《蚁人》受众群体的事情,原本该片的定位就是高学历的粉丝,他们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逻辑能力也很强,能够理解宇宙电影的“量子领域”。同时,《量子狂潮》的技术也更加高明,看得懂该片的影迷们更少了,高票房主要依靠新鲜感,以及忠实粉丝打造出来的数据,而不是受众范围的变化。那么漫威工作组应不应该扩大该片的受众范围?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就像《永恒族》一样,此类作品的受众群体一旦有所转移,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所以说,《蚁人》的受众范围缩小了,这个事实具有双面作用。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